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墨江县成功应对“8·07”地质滑坡灾害 | ||||||||||||||
2024-12-02 作者: 点击数: | ||||||||||||||
|
||||||||||||||
“看,这就是8月7日上午在我们老彭村骂尼街一二组发生山体滑坡的地方。要不是党委、政府提前组织我们安全撤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时隔3个多月,当再次站在因山体滑坡造成的断崖一侧,看着暴雨造成的宽200米、长1300米的滑坡带,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坝溜镇老彭村骂尼街一组组长黄建国仍然心有余悸。 2024年8月7日凌晨6时许,受连日强降雨影响,墨江县坝溜镇老彭村发生地质滑坡灾害,滑坡方量达50万立方米。在此次地质灾害中,墨江县科学高效落实防汛“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提前研判监测预警,快速“叫应”灾害区域生产作业群众,及时转移安置29户157名受灾群众,无人员伤亡。 8月4日,老彭村接到墨江县气象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防范暴雨带来的地质灾害风险。随后,坝溜镇对各村防灾工作开展电话调度,要求加强动态监测力度。“我接到了县里打来的电话,要我那些天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有情况及时上报。”黄建国说。 巡查监测中,在村子旁边发现的小裂缝引起了黄建国的警觉,他随即扩大了巡查范围,在村落下方的公路上发现了一道更大的裂缝。他马上将情况上报给镇里,10多分钟后,副镇长杨代杰来到现场勘查,墨江县相关部门派专家赶到现场实地排查评估,划定了危险区,其中有6户村民29人处于受威胁区域内。 坝溜镇迅速响应,加大监测力度,并在墨江县应急管理局指导下制定了转移避险应急预案,确定网格化管理责任人,在危险区设置警戒线,安装警示牌。坝溜镇挂包干部下沉一线,24小时值班值守,每天对组内11个风险点进行两次险情巡查监测。 “8月6日晚上9时许,我们发现裂缝明显增大,就立刻组织危险区内的群众进行紧急转移。”杨代杰说,坝溜镇将划定危险区域旁边的3户群众也一同紧急转移。群众安全转移后,他和黄建国又回到了村里,实地排查监测了各个隐患点位。 在村民杨家忠接到村里通知紧急转移时,他已经有了思想准备,立刻带上老伴,在镇、村、组工作专班人员的组织下,连夜往一公里外的安置点走去,他还让儿子加入工作组帮助开展转移工作。 从8月4日预警启动到群众思想动员、应急场所选址,再到应急物资调集,坝溜镇按照转移避险预案,有序组织群众转移避险。“考虑到暴雨天气,我们转移避险安置点选在了室内场所,紧急转移的群众当天晚上就住上了帐篷。家里有老人、小孩、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我们都采取一对一包保,确保不漏一人、有序转移。”杨代杰说,帐篷、棉被、饮用水等物资保障到位,群众紧急转移时都轻装上阵,不需携带更多用品,实现快速转移避险。 8月7日凌晨6时许,山体滑坡发生。划定危险区域内的几户村民的房前屋后都出现了明显的开裂现象,而村子前的200多亩高标准农田都被掩埋。坝溜镇迅速成立应急指挥小组,对骂尼街一二组其他23户128名常住群众开展扩面转移。“村民们当天全部撤到了临时安置点,一直住了半个月左右,生活保障得到政府妥善安排。”老彭村党总支书记杨兴宇说,灾害发生前后的两次转移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坝溜镇老彭村骂尼街一二组成功避险的背后,是墨江县各级各部门的未雨绸缪和有效应对。“这是典型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成功案例。”墨江县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落实‘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联合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住建、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密切开展强降雨、强对流等天气过程会商,研判风险形势,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提醒群众做好防范应对,将关口前移,掌握主动权,跑在了灾害来临前,确保了群众转得出、转得快、转到位。” 地质灾害防治,不仅需要高效的预警“叫应”机制,还需将功夫下在平时。“这次成功避险,得益于平时的宣传演练提高了群众的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科学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杨代杰说,崩塌一般都有前兆,在危急时刻,按照应急预案中的转移方案,明确隐患点、风险区和转移人员清单,果断将村民撤离到安全的避险安置场所,要求村民不可中途擅自返回,做到信息处置、预警响应、人员管控闭环管理,打了一场有准备之仗。 |
||||||||||||||
【关闭窗口】 |